從「重構深淵」到「產品價值」的思辨之旅 🚧🧭(2025-04-13 週檢討)
這禮拜回頭看來,我彷彿又掉進了自己最熟悉的「重構深淵」:從 API 架構、頭像 URL 快取問題,到訪客帳號的同步邏輯,甚至 FindSkin™ 的命名與使用流程,幾乎每個看似小的任務都牽扯出更大的架構調整。老實說,這種狀況對我來說並不陌生,但每次碰到,心裡還是忍不住吐槽自己:「你真的又在自找麻煩了啦!」😅
但仔細回想,這些重構背後,我其實是在解決一些根本的產品邏輯問題。像是頭像 URL 的 timestamp 參數,原本是為了解決快取,但卻產生了副作用;訪客帳號的暱稱同步,原本只是想快速實作,卻發現會影響整體用戶體驗;FindSkin™ 的命名看似簡單,實際上卻牽涉到 API、資料表與 UX 的一致性。這些問題的根源其實都在於我早期設計時沒有完整考量到未來的使用情境,導致現在要花更多時間修補。這種技術債務,短期內看似沒差,但長期累積下來確實會拖慢產品的發展速度。
這週最大的成就,應該是 FindSkin™ 流程的整理與問卷輸入驗證的強化。雖然一開始有點懷疑 FindSkin™ 這名字是不是自嗨過頭,但至少現在用戶看到的流程更一致、更直覺了。我也透過 API 日誌記錄,預防未來可能出現的奇怪輸入,這種防患於未然的心態,我覺得還是很值得的。
而最大的挑戰,則是「個人化分析」這個功能的流程設計。這幾天處理下來,我發現自己之前太專注在功能實作,而忽略了最核心的產品價值:用戶真的能清楚且輕鬆地獲取他們想要的資訊嗎?原本的設計居然要用戶手動回到歷史紀錄去看分析結果,這種使用體驗真的會讓人翻白眼。這次做了調整,讓系統主動引導用戶看到分析結果,這種體驗上的提升,才是真正能留住用戶的關鍵。
這週的整體進度雖然沒有偏離太多,但確實比預期中花了更多時間在「重構」上。回頭反思,我覺得自己在做決策時,還是太容易陷入工程師的完美主義思維,總想一次解決所有問題,導致每次重構都變成更大的工程。未來我應該更有意識地區分「短期緊急修正」與「長期架構優化」之間的差異,避免每次都一次性投入太多資源。
下週(2025-04-14 到 2025-04-20)的重點工作,我打算聚焦在以下幾個面向:
1. **產品價值驗證與用戶回饋**:
- 計畫安排一次 FindSkin™ 功能的小型用戶測試,確實了解用戶對這個功能的感受與痛點,而不是自己在內心小劇場打轉。
- 透過這次測試,驗證「個人化分析」調整後的使用體驗是否真的達到預期,並快速迭代調整。
2. **訪客帳號轉換成正式帳號的流程優化**:
- 目前訪客帳號的流程還有待釐清,例如訪客轉正式帳號的引導機制,這部分將是下週的重點,避免之後用戶數量增加後再來處理就會更痛苦。
3. **API 與資料結構的持續優化**:
- 這週後端資料結構的調整讓 API 更輕量,但我還沒徹底檢視其他 API 的 payload 是否有類似問題,下週會安排一次 API Payload Audit,確保系統效能與前端處理效益達到最佳平衡。
4. **避免過度重構的戰略思考**:
- 面對未來幾週的功能開發,我要提醒自己避免「看到就想改」的心態,清楚區分哪些問題值得馬上處理,哪些可以放到下一次重構週期再來規劃。
我預期下週的主要挑戰會是「用戶回饋的消化與快速迭代」。畢竟,真正的產品價值不是工程師自己講爽的,而是要回到用戶體驗本身。可能會收到一些讓我意外的回饋,甚至推翻原本的一些假設,但這種挑戰才是產品設計最真實也最有趣的部分吧?
總之,這禮拜又是一場在技術與產品價值之間的拉扯,有時候真的覺得自己像是在走鋼索,一邊是完美的程式架構,一邊是用戶真正想要的東西。希望下週可以在這兩者之間找到更好的平衡點,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