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算力政治的三條主線:美國管制、企業分流與中國的變通
從華盛頓的法案到印尼機房的機架,再到中國數據中心的電費補貼,整個局面其實由三條主線拉動:政策、企業、技術現實。理解這三條主線,能幫我們預判接下來兩年算力市場的供需、價格、可用性,以及你我這種做產品的人會遇到的具體限制。
Research
Termdock 在11/4 登上了 Product Hunt ,其實之前一直想去投,但有時候一忙就忘了,這次所幸直接上,但也發現我很多沒有做到的事前準備是可以讓成績更好的,這篇文章主要就是想先記錄下來,下次也好有個調整依據。
Research
以下整理 2025 年 10 月間 OpenAI 的核心爭議:改制與融資綁定、反壟斷與監管壓力、內容政策(成人情色)、安全與法律風險,以及「過度互聯、可能太大而不能倒」的系統性風險討論。
cosGlint 1.2.4 上線:Findskin 核心演算法重設、膚質細分至 10 種,搭配全新相機介面與「計算權重」報告,讓拍照更順、結果更準。Ingrelens 以 AI 成分解讀、膚況檢測與個人化保養建議,把複雜資訊變簡單,提升選品決策的把握。
在凌晨的屏幕上,雲變得具象。不是抽象的 SLA 或彈性架構,而是每一次重試、每一條延遲訊息、每一個因「Insufficient Capacity」停住的部署。10/20,美東一區 US‑EAST‑1,AWS 多項服務因 DNS 解析異常引發連鎖反應:DynamoDB API 錯誤、EC2 啟動受阻、Lambda 輪詢 SQS 延遲、EventBridge 與 CloudTrail 事件積壓——一層又一層,像把隱形依賴圖用真實時間顯影。 人性的面:時間感與決策節奏 分散式系統追求冗餘、隔離、故障轉移,但業務對「時間」的依賴不可替代。從 00:11 的「正在調查」,到
Dev
cosGlint 的回饋介面最佳實踐:以「點分數即排程、30 秒自動送出」不打擾完成,同時保留文字框與清楚動效、撤回入口;透過時間感、因果感、掌控感的微交互與 A/B 測試,在單一路徑上兼顧效率與深度。
Research
演算法平台讓內容越多、喜悅越少:停留時間被最大化,連結感被最小化。新一代『利基社群/垂直產品』用工具把社群做厚——從 Lore、Spill、Blacksky 到 Fediverse,以語境理解、動態策展、可治理的去中心化,把『參與』與『親密』做成系統能力
面試作業也可能是攻擊入口:一次 Node/React 測試倉庫的伺服端惡意載入與防護重點
Research
Altman 宣布 12 月起把成人內容(含 erotica)置於「已驗證成人」的自選開關後面;與其說向流量妥協,不如說是向市場調整。ChatGPT 4.1 仍相對寬鬆、5.0 多委婉迴避;真正影響體感的是驗證流程、地區法規與安全層邊界。Tumblr 的前車之鑑說明:一刀切不但傷體驗,也難以挽回信任。
Dev
把高溫、濕度、風速、UV 指數轉成可執行的日常保養:從保養品分析到成分分析,cosGlint 以可被解釋的訊號給出白天防曬、夜間修護、隔日預防的具體指引。
最初的旅程:一個人,也能啟動一個世界
通過對多位成功創辦人的深度剖析,我們可以看到儘管他們的產品和市場千差萬別,但其成功的底層邏輯卻驚人地一致。這些共通的特質與做事方法並非天賦,而是可以被有志創業者學習和複製的思維模式與行為準則。
我們剖析了四種挖掘使用者痛點的核心途徑,但它們並非各自獨立的選項,而是一個整合的、可循環操作的策略系統。關鍵在於根據您的具體情境,採用最具策略性的順序與組合。成功的創新始於深刻的同理心,而系統化的痛點挖掘,正是將同理心轉化為商業價值的最佳路徑。
前言:將顧客回饋轉化為成長引擎 對於每一位自力更生的創業者和早期新創公司而言,最寶貴的資產並非程式碼或商業計畫書,而是與市場的真實連結。在這場充滿不確定性的旅程中,顧客回饋不是冰冷的數據,而是指引方向的羅盤、驅動產品迭代的燃料,更是點燃可持續成長的核心動力。許多創業者埋首於打造自認為完美的產品,卻忽略了市場最真實的聲音,最終導致資源耗盡、夢想擱淺。 本報告並非空泛的商學院理論,而是一本實戰 playbook,深入研究了數十位從零到一、甚至創造數百萬美元營收的成功創業者,將他們在「驗證」、「早期互動」與「規模化」三階段中,與顧客互動的核心策略提煉出來。 這份指南將帶您學習如何在投入開發前就驗證需求、如何與首批用戶共同打磨產品,以及如何將零散的回饋系統化,最終將顧客的聲音,轉化為您事業最強大的成長引擎。 1. 驗證階段:在投入開發前,先學會傾聽 在創業的棋局中,第一步的落子至關重要。投入大量時間與資金開發一個沒人需要的產品,是新創最常見的致命傷。本章節的戰略核心在於「事前傾聽」 在您寫下第一行程式碼之前,先驗證市場是否存在真實且迫切的需求。我們將探討幾位創業者如何在產品僅有概
聚焦創業「風險管理」:先驗證高價值痛點,再用分發驅動增長。內容涵蓋三大點子來源(自用痛點、複製優化、利基與平台)、低成本驗證方法(MVP、預售訂金、社群回饋),以及有機增長引擎(內容行銷、社群運營、SEO、短影音)與啟動擴張(生命週期優惠、影響者與付費投放)。強調創業者心態:專注一個問題、以速度迭代、韌性面對失敗。結論提出增長飛輪:洞察痛點→分發獲客→現金流迭代→深化價值。
Termdock:以終端為核心的開發環境,整合多工作區與多終端、AST深度搜尋與檔案/Prompt管理,提供不干擾終端的Git輔助與智能拖放,減少上下文切換、提升產出
回顧3月剛開始打造 Ingrelens 和 cosGlint 其實已經過了 209 天,時間其實過的很快,但總是不夠用。 * 03月:產品啟動完成了前後端大部分的基礎,推出網頁版 MVP * 04月:完成第一次測試上線,並且開始準備分離 llm 服務 * 05月:順利完成第二次測試上線 * 06月:開始開發 cosGlint * 08月:cosGlint 封測 * 09月:cosGlint iOS / Android 都上線!https://go.cosglint.com * 10月:cosGlint 1.2 版 現在我們正全力打造下一個版本 ... cosGlint 想解決的核心痛點很單純:面對密密麻麻的成分標示,絕大多數人既無法快速理解,也難以做出判斷。除非具備專業背景或長期練習,從這些標示中要得到有用答案,幾乎不可能。 為了把複雜變簡單,
有人把會計費的 API key 直接放到可分享的前端,誰用了都算你的錢。當事人用 Google AI Studio 的 Build/Canvas 做了一個可分享的 App,介面上叫使用者填「自己的」key,但流程其實鎖了開發者的 key。內容被大量轉傳,短期流量爆掉,帳單也跟著爆。後來她以「Google 設計不良、計費綁 GCP」為切點開砲,社群自然吵起來。 但如果把情緒抽掉,這件事談的是工程邏輯與金流控管: * 金鑰放前端本來就不行,這是入門級資安。可見即可複製,沒有懸念。 * 要讓使用者自己付費,就用後端代理或讓他綁自己的計費來源;別拿開發者金鑰去幫人刷。 * 沒做配額、速率、硬停,任何誤用或外洩都會直擊你的信用卡。 不同供應商的計費機制,風險邊界不一樣: * OpenAI / xAI / Anthropic 偏手動儲值或核發額度;不開自動儲值就不會無限衝。 * Google
Android 封閉測試通過心得:規則、填答、與實務提醒
相信這幾天大家對於 GPT-5 最多的討論是「GPT-4o 消失了,還我 GPT-4o!」 坦白說我一開始也愣了一下。GPT-4o 雖然一路有在迭代,但效能本質上還是上一代:愛唬爛、幻覺多、討好傾向重。平常圈內多數人都是這個評價。 But…就是這個 But。 GPT-5 上線後,系統改為自動選用最適合的模型來解題,手動挑模型的選項被收束,「還我 GPT-4o」的聲浪就出來了。這才再一次提醒我: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你覺得不行的東西,換個用途就會有人把它當寶。GPT-4o 拿來做專業工作當然吃力,但作為「聊天與陪伴」它反而長成了許多人的情感支柱。多數人懷念的不是參數,而是互動的「感覺」。而且這波不是少數人喧嘩,Sam Altman 也出面回應,表示會讓付費用戶可以切回 4o,並觀察使用情況決定支援多久。 The VergeTechCrunch 我們懷念 4o 的三件事 語氣與默契感
這週從 SEO、Dockerfile/Supervisor、狀態管理、Tiptap + AI 到 環境變數,每天都有新坑。與其把它們當救火,我選擇把舊債系統性轉成投資,讓產品基礎穩固。 * SEO不是小事。重新設計 JSON‑LD 和 metadata,短期流量未必動,但可預期的可見性與索引品質會提升,這是曝光的基本盤。 * 狀態管理從 useState 換到 Zustand,複雜度上升時的維護性與擴展性顯著改善。結論很直接:架構要在早期就為未來功能留接口,別在爆炸後再補強。 * Tiptap 圖片 resize 與語意優化,核心是把「操作阻力」降到最低。功能開發若只從工程視角出發,體驗會打折;流程要以使用者感受為主,技術實作跟著適配。 * 環境變數與設定抽離,為部署與擴容打通動脈。硬編碼在初期快,但規模化時成本高到不合理。 本週方向正確:問題每天冒,但底座在變厚,未來的節點會更穩。 下週重點(
這週幾乎都在跟 LLM 微服務搏鬥:為了彈性、金鑰池、供應商切換、逃生門到 fallback 機制的完善,再到 Sentry 與 Redis 限流的整合。這些改動使用者不一定看得到,但對穩定性與後續擴充很關鍵。 本週進展 * LLM 微服務成功從 Ingrelens 主專案抽離,架構變得清晰,API 調用與 fallback 逐步穩定。 * 資料庫改用 JSONB。短期有 schema 管理的負擔,但彈性更高,能更貼近未來需求。 * 大幅清理程式碼與統一術語。捨棄舊碼雖不捨,但維護成本明顯下降。 * 錯誤監控與限流整合完成:Sentry 分環境配置讓追蹤更有信心;Redis 限流避免流量暴增時崩潰。意外的是,幾萬筆資料僅佔 100 多 MB,我卻給了 8G 記憶體,算是有餘裕。
OAuth 解除綁定的取捨:那些看起來很小、其實很難的決定 早上打開昨天調完的 UI,間距問題總算舒服多了。從 Clarity session 看,滑動速度降了一些,心情小小被安慰。結果沒高興多久,Google OAuth 解除綁定流程又跳出來提醒我:直覺跟安全,要怎麼一起兼顧? 一開始以為不難:按個按鈕、呼叫 API、revoke token,收工。真的動手後才發現,OAuth 的麻煩全在細節。曾經寫了 revoke Google token 的邏輯,想說乾淨一點,避免用戶下次登入被多問授權。仔細想想其實沒必要 access token 本來就會過期,主動撤銷意義不大,還平白增加 API 呼叫與錯誤處理。最後我把這段整個拔掉,回到「只更新本地綁定狀態」的做法;流程更直覺,延遲也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