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209 :我們如何把保養品成分分析變得可用、可信、可比較
回顧3月剛開始打造 Ingrelens 和 cosGlint 其實已經過了 209 天,時間其實過的很快,但總是不夠用。
- 03月:產品啟動完成了前後端大部分的基礎
- 04月:完成第一次測試上線,並且開始準備分離 llm 服務
- 05月:順利完成第二次測試上線
- 06月:開始開發 cosGlint
- 08月:cosGlint 封測
- 09月:cosGlint iOS / Android 都上線!https://go.cosglint.com
- 10月:cosGlint 1.2 版
現在我們正全力打造下一個版本 ...
cosGlint 想解決的核心痛點很單純:面對密密麻麻的成分標示,絕大多數人既無法快速理解,也難以做出判斷。除非具備專業背景或長期練習,從這些標示中要得到有用答案,幾乎不可能。
為了把複雜變簡單,我們成立了 Ingrelens,而 cosGlint 作為 Ingrelens 的第一個核心產品,率先把理念落地。Ingrelens 將以「成分理解與決策支持」為中心持續外擴更多領域;而 cosGlint 則專注深耕保養品場景,把成分知識轉化為個人化、可行的肌膚保養助理,長期伴你做更好的選擇。
回到 cosGlint ,我們設計了幾個核心功能
- 產品分析:把圖片轉成可讀文字,對照自有資料庫與演算法,產出可量測的結論。
- 個人化分析:結合你的自選膚質分類與分析結果,回推適合度與風險點。
- 膚質分析:採用新版計算公式與文獻驗證,讓判讀更客觀。(v 1.2推出)
- 更多功能:持續補齊周邊能力,提升整體體驗。
「拍照丟給 LLM 就能分析?」這只中了約 30%。在 cosGlint,真正的判斷由資料庫與演算法完成;LLM 的角色是把重點講清楚、用人話說明,不負責裁決。每次分析你都會拿到可量測的評分。
我們的核心目標是把複雜成分轉化為對你有用的決策:先讓你看懂,再讓你知道「是否適合你」。方法是把膚質分析(含你自選的膚質類型)與產品分析結果整合,產出更細緻且客觀的個人化結論。
下一版預計在 10 月底前上線 4~5 項功能。我們的路線是「先打通核心,再補齊細節」:先解決共通痛點,同步拓展生態系。產品不會一夜完美,但你會很快看見節奏與體驗的提升。
下一版不是多堆功能,而是把「懂成分→懂自己→做決策」這條路徑變得更穩、更清楚。
- 膚質評量強化:以新版膚質計算公式與文獻驗證作為判讀基準,並且加入社群機制。
- 即時:把天氣提醒納入日常,在對的時間提示對的保養選擇。
- 易讀:重做產品分析與個人化適合度的形象與文案,更新膚質模組視覺,讓關鍵結論一眼可懂。
說到 llm 這邊目前有些問題其實蠻有趣,多數人喜歡小鷹管家,但也有意見認為表現略顯「搞威」,這點其實我們還在調整,我也努力正在讓小鷹管家變得更聰明。
另一個問題是語言包裝會影響輸出,這裡的「誤導」不是分析錯誤,而是如果輸入是簡體或日文,模型常會用同語言回覆。英、日、韓大多數情況(約 95%)仍會輸出繁體,但簡體特別容易把回應帶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