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Glint 打造可信的「天氣×保養」系統機制

把高溫、濕度、風速、UV 指數轉成可執行的日常保養:從保養品分析到成分分析,cosGlint 以可被解釋的訊號給出白天防曬、夜間修護、隔日預防的具體指引。

cosGlint 打造可信的「天氣×保養」系統機制
Photo by Андрей Гаврилюк / Unsplash
以可被解釋、可被信任的訊號為核心,將複雜天氣資料(高溫、低溫、濕度、風速、UV 指數)映射成不同時段的護膚建議:白天防曬、夜間修護、隔日預防。適用通勤族、海邊活動、戶外運動與敏感肌族群。

我們推出了 cosglint 的「天氣提醒」初版,因為我們相信:好的保養決策,應該來自可被解釋、可被信任的訊號,而不是零散的數字。把複雜的氣象與環境資訊,轉成當下可行的具體動作(補水、防曬、降溫),能讓每天的保養更準確和一致這是我們做這個功能的核心價值。

我們從「保養品分析、成分分析」出發,但期望 cosGlint 肌智 AI 真正走進日常:把可被解釋的訊號轉成當下可執行的保養決策,從補水、防曬到夜間修護,都能及時給出值得依賴的指引,而不是單單是一個分析工具。

我們的開發理念很簡單、也很堅定:規則要落在程式上、來源要可追、異常要優雅降級。新功能並非「幾筆預報+幾句文案」,而是希望完整地定義邊界、校驗欄位與區間、明確標示時間與版本,並在來源不穩時保持體驗連續。

每一條提醒必須清楚「為什麼這樣建議」與「在什麼情況下這樣做」,讓使用者放心把每天的保養交給我們。

真的可以下載分析看看!掃描 QR CODE 或直接點選 https://go.cosglint.com
或是你可以選擇直接到 iOS / Android 的應用商店搜尋「cosGlint 肌智 AI」也可以下載!

為什麼要做「天氣提醒」?

  • 氣象與環境資訊繁雜且離行動很遠,他是冰冷的數字。
  • 使用者真正想知道的不是 34°C,而是「今天該怎麼保養?」例如:高溫日的日常保養流程、UV 暴露後的修護成分怎麼選、敏感肌避免哪些成分。我們把台灣氣候下的保養品分析與成分分析變成可執行的步驟:白天防曬+補水、夜間舒緩+修護、隔日預防。
  • 我們的目標是把天氣/環境訊號轉成可執行的保養決策(高溫、低溫、UV 暴露等),整合進 cosglint App,讓使用者清楚「今天如何補救白天的曝曬、明天該如何預防」。

在開發過程中有一些我覺得可以分享的流程和過程

非工程師可以跳過這段啦,有點複雜 XD

基本原則(先立界,再動工)

  • 來源可查:以氣象局和環境部資訊來源為主,欄位與區間有校驗,更新有時間戳記與版本。
  • 規則可解釋:提示來自哪個級別或數據,用戶能理解「為什麼」。
  • 異常降級:系統在「不確定」時,不能給出「看起來很確定」的建議。

確保資料架構

  • 規劃先行:為了穩定性,我先研究氣象局與環境部可用的 API,根據文件與目標功能做出初版規劃,並預留欄位與區間的校驗機制。
  • 規則要落在程式上、來源可追、異常優雅降級,同樣套用在保養品分析與成分分析:每一條建議標示用到的氣象級別與對應的護膚成分邏輯(如抗氧化、舒緩、屏障修護),讓日常保養的每一步都能說清楚「為什麼這樣做」。
  • 快取設計:採用 Redis 以降低直連資料庫的延遲與抖動;來源異常時回退至「前一次安全快取」,避免回傳 0 值,維持體驗連續性。
  • 歷史資料:為提升穩定性,保留近一週的氣象資料作為回溯與比對基線。
  • 前端介面:完成資料拉取與整體管線後,設計提供給前端的 API(切分情境/時段、對齊型態),讓 cosGlint APP 容易取用且一致。

查詢模型(切情境,而非一刀切)

  • 前端可對應不同時間段:白天/夜晚/隔日/特殊事件(海邊活動、長時間通勤等),每個情境提供對應的日常保養流程與成分分析重點,像是「海邊活動防曬成分選擇」「敏感肌修護配方怎麼看」「通勤族的高溫日補水節奏」。
  • 天氣型態映射:以氣象局定義為準,後端標準化成跨端一致的 enum,避免文案與圖示不一致或多端各自解讀。

規則引擎與文案(強度分級+行動直給)

  • 當高溫/低溫/濕度/風速等級改變,文案從「建議→提醒→警示」分級,同步提供關鍵成分選擇:高溫日強調清爽防曬與補水(如保濕因子、抗氧化)、夜間修護加上屏障修護與舒緩(如神經醯胺、積雪草衍生物),把成分分析落到可操作的日常保養。
  • UV 訊號以時段加權與曝曬情境回推,輸出「曝曬後修護」的具體建議:降溫、補水、舒緩、屏障修護,並點出適合的成分類型與避免事項,讓使用者在「曬後修護怎麼做」「曬後用什麼成分」這類搜尋意圖下,能取得可執行的指南。
  • 文案依據:我花了不少時間閱讀實證與臨床相關文獻,校正建議的合理性與邊界,避免過度或不足。

顯示與降級(資訊要有優先序)

  • 白天強化 UV 與高溫提示,搭配清爽型防曬與補水成分建議;夜晚聚焦修護與保濕,搭配屏障修護與舒緩配方。異常時以近 24 小時安全摘要維持連續,仍保留基本的保養品分析脈絡,避免回傳 0 值造成錯誤指引。
  • 首頁動態:不同天氣型態對應動畫與圖示,色彩與語氣一致,狀態一眼可辨。

可靠性與一致性(信任不只在前端)

  • 更新節奏明確、來源可查、規則可解釋,這份信任延伸到「保養品分析」與「成分分析」的邏輯:成分選擇有邊界、有例外情境,讓日常保養不再依賴零散數字或模糊感覺。
  • 前後端共享同一套型態與規則,避免「同一件事,不同地方說法不同」的信任斷裂。

一些坑(也是價值的來源)

  • 坑不只在欄位與時間區間,還在文案分級與多語系一致:成分名稱與功效要跨語系一致、風格不走偏,才能讓「成分分析」真的幫助使用者做日常保養決策。
  • 整體取向是把複雜資料整理成可行動的提醒,這也是 cosglint 在成分分析上的方法:讓使用者能快速把複雜資訊,轉成簡單且可互動的決策線索。

以上只是大概,實作中還是有很多小坑:從欄位校驗、時間區間對齊、到文案分級與多語系一致。整體取向是把複雜資料整理成可行動的提醒,就像 cosGlint 對成分分析的目標:讓使用者能快速把複雜的資訊,轉成簡單且可互動的決策線索。

如果你在找「保養品分析怎麼做」「成分分析看什麼」「台灣氣候下的日常保養流程」,歡迎到 Threads 私訊我(@cyh.289),也可以索取兌換碼試用 cosGlint 各種強大的分析功能,讓每天的保養決策更準確、可被信任。

FindSkin 下一代正在路上。目標是更全面地定位肌膚問題,給出更貼近日常的建議。在正式版登場前,我們先把現有版本做了幾個關鍵升級:

  • 問題選項精簡為 5 個,降低判斷負擔。
  • 題目數縮減,流程更快、更直覺。
  • 新增 SkinType 命名,更好記、更好溝通。

為了維持準確度,我們同步調整了模型與公式權重,這部分花了不少時間打磨。預計十月底與你見面,還會帶著一個「神秘小功能」。如果你有想解決的肌膚情境,現在就是許願的好時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