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Glint Android 封測結束

Android 封閉測試通過心得:規則、填答、與實務提醒

cosGlint Android 封測結束
Photo by Mohamed Nohassi / Unsplash

Android 封閉測試通過心得:規則、填答、與實務提醒

cosGlint 的 Android 正式版終於審查通過了。老實說 Android 在這塊比 iOS 麻煩不少,但我後來把它當成一種「必要的摩擦」。第一次上架時,產品一定相對粗糙;你以為流程在阻礙你,其實它在強迫你把那些「本來想之後再修」的角落一次補齊,於是致命 bug 往往能在封測就被揪出來。

工程師和使用者的思考路徑真的不同。工程師會沿著設計的主幹「合理」地操作,使用者則會走支線、跳步、逆向、甚至把看起來很智障的路徑一路跑到底;你在開發時下意識會略過那些不該發生的情境,但一發布就會被回報 XD。Android 的封閉測試像是一面鏡子:它讓你看到產品在真實手上會怎麼被對待,也逼你把「不該用這樣用」的地方改成「就算這樣用也不會壞」。這過程雖然繁瑣,卻是把產品從「能跑」升級到「能被任何人正確使用」的關鍵。

就像這次的封測我起碼收到了40個 Issue和建議,有很多還真的是我沒意到,但他其實完全不影響使用體驗,但改了會更好,也許只多 0.1 分,但眾多0.1分累積起來也許多了5分。

但這邊請你不要一股腦全部邀請,我覺得可以按照朋友屬性來邀請。

先從「有耐心、願意嘗試」的朋友開始,讓核心流程穩住;等到主要問題都修完,再把「沒耐心、偏直覺操作」的朋友放進來,驗證邊角與異常路徑。

我自己的分組邏輯大概是這樣:

  • 願意給建設性回饋、能描述問題的(先邀):幫你找設計上的誤解與流程斷點。
  • 會盲測+直覺亂按的(第二輪):幫你測到「不該這樣用」但現實會發生的路徑。
  • 不常回訊、容易棄測的(最後):用來驗證留存與通知策略、看看你能不能把他們拉回來。

邀請節奏也很重要:

  • 第 1 週:小規模 5~8 人,快速迭代;每天收斂、每 2~3 天版更一次。
  • 第 2 週:擴到 12~18 人,補齊多機型與多網路環境,累積穩定度指標。
  • 送審前:再加幾位「不耐煩型」,確認一鍵回退、錯誤提示、空狀態都到位。

如果要跟朋友開口,我都會用比較輕鬆的說法:

  • 「Android 第一關比較嚴,我需要 14 天封測人數到門檻,你幫我裝著就好,有更新我會提醒。」
  • 「你用直覺亂按的路徑超有價值,遇到怪東西截圖給我就行,敲你不會很頻繁。」
  • 「這版我在補角落情境,你先用核心功能,卡到再回我,會有 changelog 跟小修。」

最後記得控管訊息量與更新頻率:對耐心型可以給詳細說明與問卷;對不耐煩型只丟必要提醒(版本重點、需要操作一次的地方),其餘讓他們自然用。這樣能兼顧品質與留存,不會把人嚇跑。

最後我其實強烈建議:把 app 交給朋友測試時,不要先塞一堆說明。為什麼?平常你下載 app,有人站在旁邊講解嗎?沒有吧。那你是怎麼判斷好用或不好用的?靠直覺與介面本身。

封測也該如此:先讓他們自然使用,你安靜觀察;等他們真的卡住、提出疑問,再補最小必要的提示(像是「這裡可以往左滑刪除」、「這個步驟需要權限」)。先閉嘴,不是不服務,而是避免把真實的可用性掩蓋掉。只有在不干擾的前提下收集到的行為與問題,才是你要修的「真問題」。

這時候你就要開始拆解「為什麼他會問這個問題?」到底是哪一層出包:UI/UX、流程、還是文案。

快速診斷的三問:

  • 看得懂嗎(UI/文案):「他沒有找到按鈕/看不懂標籤/用詞太專業?」如果是,就先改名稱、層級與對比,移除行話、補微型說明或空狀態。
  • 走得過嗎(流程):「他不知道下一步/回來之後狀態不見/必填順序不直覺?」如果是,就重排步驟、減少必填、加入進度與回退保留。
  • 做得到嗎(系統):「權限卡住/網路慢載入空白/錯誤提示不明確?」如果是,就補權限導引、骨架載入、錯誤訊息改成可行動(告訴他下一步能做什麼)。

蒐集回饋時,請用「行為+阻礙」的問法,而不是「感覺」:

  • 「你第一次打開時,目標是什麼?卡在哪一步?」
  • 「你想完成X時,哪個地方讓你停下來?按了什麼、看到了什麼?」
  • 「如果用一句話描述這個畫面在做什麼,你會怎麼說?」(檢驗文案與資訊架構)
  • 「哪個按鈕你以為會做到X,但其實沒有?」(檢驗命名與期待對齊)

落地修正的優先順序:

  1. 先改「看得懂」(命名、層級、對比、空狀態),讓人不需要說明就能使用。
  2. 再改「走得過」(步驟順序、分段、減摩擦),把必填降到最少、訊息在關鍵時機出現。
  3. 最後補「做得到」(權限導引、載入骨架、錯誤可行動),避免黑箱與死路。

小技巧:

  • 記錄第一次嘗試的3步之內是否能形成「正迴圈」(完成一次核心任務)。如果做不到,問題多半在文案與畫面結構。
  • 將所有提示改成「動詞+結果」(例如:「上滑刪除」→「左滑即可刪除這條通知」)。
  • 每個錯誤訊息附一個可操作的動作與回退選項(「重試」「稍後再說」「聯絡支援」)。

Android 封閉測試怎麼過?

我不敢說照做就一定過,但以下是我這次實際通過的做法與填答參考。

封閉測試規則(Play Console)

  • 需要至少 12 位測試者,連續 14 天封閉測試,期間不可刪除 app。
  • 建議使用「測試意見回饋」功能回報給開發者(不強制,但 Google 建議)。就像正式版的評分與評論機制一樣。
  • 測試期間不要移除 app(避免時間被重置或判定不合格)。

實務操作與送審策略

  • 至少要有 12 個 Google 帳號點選加入測試,時間才會開始計算。要不要下載 app?有人說不用,但我第一次送審被退,是否因為沒裝機不確定,因為我也把送審理由寫得很隨意 XD
  • 第二次我就認真找人實際測試,並把送審問答每一項都填得很扎實。期間確實有版更與 changelog。
  • 14 天一到會出現「申請正式版」按鈕。每一格都仔細填,但最好是你真的有做到。別完全沒更新就寫「我更新了一堆事項」這種會被看穿的東西 XD
  • Google 之後會進行約 1~7 天的審查。我大概第 6 天收到通過通知。第一次被退件的理由是「需要更多測試回饋來修正 app」。
  • 這階段 Google 會特別檢查你宣告的條款是否與 app 行為一致。舉例:如果有取得使用者資料,隱私政策要明確揭露。不一致就會退件。

我的填答參考

  1. 請說明測試人員在封閉測試期間的參與度
    受測者於封測期間持續使用核心與新功能。因為多為親友,能直接、完整地收集使用回饋。期間我多次提出版本更新並調整功能,這些回饋協助驗證設計假設、重排優先順序,並縮小與實際體驗的落差。
  2. 請簡短說明測試人員給予了哪些意見,以及這些意見的收集方式
    主要透過直接訪談與即時回饋,依使用者意見調整:
  • 個人化分析:導覽可見性優化、適合度標準校正、次數即時更新、返回時困擾同步
  • 通知中心:加入滑動已讀/刪除、支援系統訊息已讀
  • 日記:修正照片/產品對應、列表字體與 emoji 顯示、暫停分享功能
  • 香籤:改名、補預設資料夾、修復初始化與等級上限檢核
  • 商品:補圖、支援刪除未分析項目
  • 其他:登入取消提示、驗證碼顯示對比、任務卡字體、圖片重複識別、聊天/分析次數限制明確顯示
  1. 應用程式的目標對象為何?
    一般消費者中在意保養成分與實際效果者:包含敏感肌、痘痘/油性肌、孕期與母嬰族群。也適用於需要快速查核成分與說明的美妝門市人員與內容創作者,作為第三方資訊工具。
  2. 請說明應用程式如何為使用者帶來價值
    以第三方視角提供成分解釋、風險提示、個人化適合度分數、產品比較與書籤追蹤;用清楚的圖文與分數協助決策,縮短搜尋與比對時間、提升購買信心。資料僅供資訊參考,無醫療診斷或療效宣稱。
  3. 您根據封閉測試期間取得的意見回饋,對應用程式做了哪些調整?
    與第 2 題相同(同上)。
  4. 您如何判定應用程式已準備好推出正式版?
    完成 QA/UAT 與回歸測試,核心任務全數通過;無 PO/P1 重大 bug,僅剩低優先修補;Crash-free ≥99.5%、ANR <0.3%、啟動 <2s;主流機型覆蓋通過,並已配置監控/告警與可回滾機制,判定可發正式版。

個資與 IAP 的提醒(個人開發者)


如果你要使用 Google 的 IAP 內購且是個人開發者,你的個資基本上是公開的:姓名、住址(法人還會有電話)。能不能填假住址?很可能在開發者註冊那關就卡住,請三思。如果你是法人就相對無所謂。

小結


Android 的封閉測試流程雖然繁瑣,但值得。它迫使你面對真實使用情境與回饋,把「看起來不可能」的路徑也補齊。認真填答、確實更新、條款一致,基本上就能順利通過。